穿过山门前面是放生池,佛家僧人讲究不杀生,以慈悲为怀所以他是僧人们用来放生的场所。因为它酷似一个莲花的形状,也叫(莲花放生池)。观音菩萨,梵文Avalokiteśvara,又作观世音菩萨、观自在菩萨、光世音菩萨等,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,是四大菩萨之一。他相貌端庄慈祥,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,大慈大悲,普救人间疾苦。当人们遇到灾难时,只要念其名号,便前往救度,他通常是“男身女相”,因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(天竺),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进入中原很多人将其信奉,可又碍与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,很多女子认为把观音(一尊男人像)放到闺房中是不方便的,同时认为只有女人才有大慈大悲的心肠,所以观音慢慢由男儿身变为女人身,特别是隋唐佛教达到了空前鼎盛,很多观音塑像隋唐前以男儿身像居多,到此后便以女人像居多。
亿城寺
北魏中期,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航海、渡江至北方传教、闻言亿城古迹,便在仪城旧址建寺,发扬禅宗文化,并取“亿”为安静之意,后改名:“亿城寺”。这座寺庙历经千年。辉煌时期佛像达到万余尊,僧人达到千余人,但明朝一场大火将其覆灭,后经几次修葺,**一次,明嘉庆三十七年,当时规模宏大占地500亩,直到1994年一次特殊和偶然的机会——当时台湾有位法师叫天机,她曾经在中原大陆许下宏愿,当愿望实现了以后法师打算要还愿,但是当她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始终没有发现一个能让她还愿的地方,法师坐上飞机想要离开,途径香港上空,无意间打开中国地图,看到一个字眼前一亮,鄄城县的“鄄”字:西方乐土大耳佛,这是佛祖的故里,又经考察发现这曾经是禅宗的发源地,而且更是孙膑故里。马陵之战后孙膑告老还乡隐居在此。齐王念其功高,常派人前去看望,为安置其食宿,于村北建驿城一座。孙膑死后,葬于驿城前,并改驿城为“仪城”。魏晋时期佛教传入鄄城,北齐皇建元年(560年)在仪城旧城建寺,取“亿”安静之意名为“亿城寺”。寺旁有春秋义士羊角哀、左伯桃合葬墓和荆轲之墓,取其义士之意,故又名“义城寺”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重修该寺。 据《重修亿城寺碑记》载:该寺占地400亩,建有大佛殿、藏经阁、祖师殿、伽蓝殿、四大天王殿等五大殿,佛像万余尊,僧众千余人。1929年又重修一次,1946年土改时该寺被拆,现仅有其遗址。
圆通殿
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,又叫大悲观音。据说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,大发慈悲,誓要度尽众生, 若愿不能偿,自己的头便裂十份,身体分解为千份。茫茫**,芸芸众生,照应**难,於是他将身躯化四十二段, 每化为一尊观音,惟仍穷於应付。后经其上师的点化,说观音不应残害身体,应以扩大法力实愿宏愿,并施法将观音四十二段合为一体,除原有两臂,留四十手臂,每臂手掌现一眼, 表示一个身及二十五"有"("有"代表因果),二十五乘四十即一千,故名千手观音,救度世人与六道轮回(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) 另外房间顶上我们看见的这几个字就是梵文的译音:“六字真言:“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”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“根本真言”。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,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,才能广积功德,功德圆满,方得解脱。据说:六字真言意译为“啊!愿我功德圆满,与佛融合!”
药师殿
面阔七间,重檐歇山顶式建筑,它是仿造北京的太和殿和雍和宫的建造,通常在佛寺内。认佛要先认法器,认殿先认殿顶。这座殿堂的**中间上方有个像太阳一样的标志,其实它是个炼丹的“八卦炉”所以这里面的这尊佛像是“东方净琉璃**”的教主——药师佛。
大雄宝殿
这是全寺**的殿堂,他雄伟而庄严。长55米,深进33米,高30米,其规模雄胜江北,总建筑面积称:江北第一殿!在佛教寺院中,大雄宝殿就是正殿,也有称为大殿的。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,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。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。